在供热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热计量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固然重要,但供热计量方式和技术也不可忽视。其实,没有科学合理的供热计量方式和技术,就不可能把供热计量的政策真正实施。日前,在中国暖通工程师年会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树铎,对供热计量方式和技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呼吁要科学合理地确定供热计量方式和计量技术。 
热量表产业处于发展过渡阶段 
王树铎研究员说,热计量仪表及其系统相关器件装置是实施城市供热体制改革、推行按热量计量收费的关键设备。中国热量表的自行研制开始于上世纪的90年代1997年~2000年,欧洲热量表标准(EN-1434)逐渐被一些企业单位所了解和重视,包括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航天部、兵器部等直属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先后都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到热计量仪表装置的研制开发工作中来;或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或者自己投资开发。一些军工企业也将“热量表”作为“军转民”的重点项目,中国热能表的研制开发真正走上了正轨。 
2000年2月18日,建设部发布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明确了“鼓励发展分户热量计量技术与装置”和“推行温度调节和户用热量计量装置”,吹响了供热计量改革的号角,也进一步激励了中国热计量仪器仪表产业的热情。继建设部2001年2月发布热量表标准之后,2001年1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225-2001)——热能表”,这两个国家标准和规程,都是以最新的国际标准为参考和依据的。中国现在生产、经营热量表的企业已超过了60多家,分布比较集中的北京、天津、山东三地超过了30多家。 
王树铎说,中国的热计量仪表产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当历史已经进入新世纪的时候,中国的热量表,目前应该说还处于发展过渡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尚未形成规模;二是技术尚待改进提高;三是品牌形象尚未树立。 
    热量表的选用要考虑中国国情 
王树铎介绍说,目前,世界范围内热计量的方案大约有以下几种: 
A、楼栋热表。整个楼栋的热耗由安装在热入口(即与二次网、热交换器或供整个楼栋的锅炉的连接处)的一块热量表计量。整个建筑的热费根据热表计量的热耗付费,然后根据建筑面积分摊给每个住户。 
B、热分配表。除了计量整栋楼的热耗外(按方案A),户内每个散热器的散热量由蒸发式或电子式分配表计量。整个楼栋的热费在分摊给每个住户时,部分根据采暖面积、部分根据热分配表的读数进行分摊。 
C、热水流量表。每个住户散热器中的热水流量通过热水表进行计量。整栋楼的热费(按方案A)根据每户的热水流量进行分摊。这就意味着要求(或假定)楼栋内每户热入口的供水温度相同。 
D、户用热量表。每户住户的热耗通过一块热表进行计量,也就是楼栋热表(方案A)小型化。户用热表可以用来分摊每户的热费(如方案B),但更多的是依据供热合同而直接计算热费。 
在中国,就总体方案而言,对原有集中供暖建筑和2000年原建设部《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发布后的新建筑,需要区别对待。 
对于旧有的集中供暖建筑。最经济简单的是方案A——即采用楼栋总表计耗热量,然后根据建筑面积各户分摊收费。其次是方案B——即在楼栋总表计量的基础上,再部分根据采暖面积、部分根据热分配表的读数进行分摊。 
王树铎强调说,不能认为:“只有每户一表才是供热计量”。如果基于这种片面认识,而强行对旧的建筑供暖系统从结构上进行分户计量控制双管并联的改造,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不可轻视。采用热分配表是一种在总表计量下,按户分摊的办法之一。在一些中欧国家得到普遍应用;在中国,特别是在天津的试点中,取得了经验。这一方案适用于单管串联的旧的集中供热系统,而不是整个集中供热分户计量系统。 
2000年建设部发布《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以后,设计新的集中供暖建筑已具备了一表一户、分户计量的条件,应采用方案D——即每户一块热量表,根据供热合同,直接计量收费。欧盟现在主张其成员国广泛地采用分户热计量。热计量的趋势和前景——户用热计量表的造价越来越便宜,并且不用打搅用户能得到结果(数据),因此更加容易接受。 
而方案C(热水流量表)不足取。采用热水流量计的方案,全世界唯一只有韩国采用。中国水质差,流量计元件磨损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方案C不适合在中国推广。 
王树铎说,鉴于中国供暖系统的现状,包括水质和管道等系统硬件的基本情况,把楼栋总表作为计量收费的主要依据,应特别受到重视。建议优先考虑采用超声波流量计等非机械式流量计的热量表。 
将进入中国千家万户的户用热量表,不能不特别考虑到百姓在价格上的承受力。采用优选的机械式流量计并加装过滤器,将为大量用户选用。 
在选购热量表时,王树铎建议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流量匹配原则、符合国家标准原则、主要部件优选原则。另外,无论是户用表、楼用表,还是管道系统用表,建议一律在技术要求规定的流量计前直管段前方进水处,安装过滤器。过滤器应能在不影响供热的情况下,方便地清除滤网前积存的污垢、杂质,包括铁屑、铁渣。为保证热量表90%的正常运作,增加不到1/10(过滤器)的投资,不仅是值得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应该要求每一只热量表(大口径的超声波型除外),配备相同安装尺寸的“替用空管”。新建筑完工后、正式供热前,在供热系统进行管道冲洗时,在热量表的工位上先安装此替用空管。系统冲洗完成后,再正式安装热量表。忽略这一简单过程,而造成热量表尚未使用已经损坏、造成巨大损失的教训,并不罕见,教训值得吸取。 
热表行业应注意的问题王树铎对中国热表行业下一步的发展也提出了若干建议。 
第一,当前,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把产品的质量稳定和可靠性放在第一位,是中国热表行业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热量表作为一种民用计量仪表,在通过型式试验、取得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以后,批量生产的出厂检定内容是有限的。真正的考验是在用户安装、使用的若干时间之后。因此就表的性能而言,稳定性、可靠性,某种意义上说比精度更为重要。或许可以这样说:那些在三年或五年之后,其产品仍在可靠、正常工作着的热表生产企业,将是中国热计量仪表行业的真正成功者。 
第二,中国的热量表企业要向供热的专家学习,向外国的公司学习,向相关的行业系统学习。中国的热表企业绝大部分“出身”于电器仪表行业,并且许多是“单打一”地只是作热量表。而欧洲同行多数是能设计、制造全套供热系统设备、装置甚至整个现代智能化建筑从设计到全部技术设备配套提供的综合科技公司。中国的热表企业由于不了解采暖供热,不了解系统仪器设备和相关技术,很多公司在热量表设计试制时就走了弯路,损失巨大。 
第三,处理好技术贮备和产品贮备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市场、合同不明确的情况下,大量积压产品是不明智的;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大批生产更是危险的。在产品的可靠性上现在多做一份努力,就是将来在大市场到来时多占一个份额。这方面一些先行企业已有“前车之鉴”。要投入研发的力量,针对中国的国情,取得独到的技术发展和水平提高,为规模生产发展打好技术基础。 
第四,与国外公司合资、合作,在中国的土地上走共同发展的路。中国的热计量仪表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不仅需要外国的先进技术,更需要外国的科学管理,特别是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另一方面,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又不能照抄照搬、全盘仿制外国的产品,而需要作适合国情的调改和研发。因此,与外国技术先进的公司采取适当方式的合作,也许是中国热计量仪表产业的一条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