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一项重要活动奥运会已经介入地球管理——
在现代奥运会之初,人们为了举办一届旷世奥运会而大兴土木,完全没有顾及到环保的问题,几十年后,人类感激奥林匹克带来的荣光之时,也开始为环境的破坏而担忧。无论申办还是举办,评价一届奥运会是否成功,环保问题是一个硬指标,奥林匹克主义者们不希望看到,轰轰烈烈的十几天之后,留给世人的是满目苍凉或现代垃圾。
■生态组织让丹佛奥组委下台
举办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需要修建大量场馆及道路、停车场、旅馆、餐馆等各种设施,这会加重城市的环境污染。水上项目会污染水域,冬季项目会破坏植被,损害自然景观。奥运会期间剧增的交通量会带来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大量聚集的人群又在不断制造垃圾。现在,每一届奥组委在环保问题上都非常谨慎。
1972年,美国丹佛市迫于当地生态组织的压力,不得不拱手让出举办第12届冬奥会的权利,同样原因,1974年加拿大的温哥华也撤回了其举办第13届冬奥会的申请。还有一些奥申委还在申办之初,因为环保组织那通不过,申办夭折。
■30年间奥运会让所有举办城市环境得益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奥运会的环境和健康计划渐渐正式登上大舞台,过去30多年里,奥运会带来的环境变化功勋卓著,几乎所有举办奥运会的城市都因为奥运会改善了环境。除了切实的环境变化外,各组委会还倡导了一些活动,传递环保的概念。
1972年,慕尼黑夏季奥运会提出了“健康环境中的健康比赛”的口号,要求各国奥委会在各自国家的奥林匹克公园种植灌木。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每个参加者都得到了一枝加拿大的枫树苗,带回自己国家种植。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组委会用临时建筑来减少对环境的改变,对永久性的设置则以长期使用的观点设计。同年,莫斯科奥组委也力图使体育场馆和服务性设施与城市建筑相协调,莫斯科人的观念是,决不能因为开了一届奥运会而破坏了一个城市。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关注到了著名的洛杉矶烟尘对参赛者健康的影响。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通过专门的设置管理计划缓和了当地印第安人社区对冬奥会环境问题的忧虑。
同年的汉城奥运会,完成了一项规模巨大的美化城市的计划,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理环境的措施,降低大气中粉尘和二氧化硫含量,改善水质,对汉江进行了长达8年的治理。
■国际奥委会举起环保大旗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奥运会的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991年,《奥林匹克宪章》增加了一个新的条款,指出应努力使奥运会在确保环境问题受到认真关心的条件下进行。确认了奥委会举办城市须考虑相应的环保问题,表明了国际奥委会的环保政策。此外,国际奥委会对申办城市的条件也作了相应修改。
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环境保护组织反对在冬奥会各种赛址改变自然景观,组委会制定了改善环境和地貌的政策。同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将城市环境作为该城市再次发展计划的核心。
1992年6月,国际奥委会参加了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会后国际奥委会、夏季奥运会项目、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协会和国家奥委会协会代表奥林匹克运动签署了“地球的保证”。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组委会提出了“无烟运动会”的口号,实行全面禁烟。奥运会期间,比赛场馆和一切公共设施均悬挂“NOSMOKING”的牌子,禁止一切香烟广告和与香烟有关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