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537-2162136

供热体制改革热计量的目的是希望构建高效和谐社会

2020-09-09 15:58:17浏览:1065评论:0来源:中国供热信息网   

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陈 明

当我们回顾供热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高兴地看到尽管热改的进度落后于其它改革,但是全社会对热改的认识是随着各项改革的进展在不断提高和深化。总结这些认识的变化,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供热体制改革,有利于构建一个有效率的和谐社会。

一、热是商品。这个命题曾经带来极大的争论。供热的属性是什么?由此产生:供热能不能走入市场,价值规律能不能起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供热确实是一个关系到民生的大问题。但是就因为关系民生就人为的扭曲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否定其商品属性,其实是会带来相反的效果的。我们过去所有对价格的控制,其目的多数时候是为了照顾低收入群体的利益,所以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好的出发点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
政府定价人为地扭曲了供求关系,在短期内不会减少供给量,价格也确实得到控制,但是从长期看肯定是会影响供给量的。对社会来讲是资源的配置出现偏差。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了,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举一个例子:北京建城的历史有3000多年。就是从明成祖建都北京算起也有五六百年了。现在北京城的基础是明、清两代的都城。在过去的几百年当中北京城里的房屋基本是完好的,每个院落属于一个家族,家族对自己的房屋不断修缮。如果不是自己住,为了出租生息更要维护好房屋。即使当一个家族败落了,房屋会马上卖了出去。

新房东也会继续维护房屋。但是在大家都清楚的一个阶段中北京的房屋出现了大量的危房。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曾经出现为了保护租房人利益而硬性规定了极低的私房出租价格。这个政策带来两个结果。一是长时期的住房紧张。二是由于租不养房,房主又不能收回房屋,导致房主拒绝修缮房屋。当时曾经有文件要租房人所在单位维修,这是当时财务制度下又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又有了要租房人停交房租用交房租的钱来修缮的政策,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问题北京市委、市政府已经纠正过来了。随着北京现在有了大量的房屋在出租,危房在急剧减少。所以人为扭曲了的供求关系从长期来看是十分有害的,定价还是应该顺应市场的供求关系。住房是这样,依附于房屋的供热也是这样。
二、集中供热是不是准公共物品。这也曾经引起极大的争论。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供热的属性的认识。对物品的特征定义为:
公共物品既无竞争性又无排他性。甲对该物品的消费,不减少或者干扰乙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消费中无排除的可能性。消费者不交费也可以享受服务。这种物品的生产必须从税金中解决资金。
私人物品既有竞争性又有排他性。甲对该物品的消费,减少或者干扰乙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一定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消费中有排除的可能性。消费者不交费就不可以享受服务。准公共物品包括了共有资源和自然垄断。共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例如,海洋中的鱼是竞争性物品:当一个人捕到鱼时,留给其他人捕的鱼就少了。但是这些鱼不是排他性物品,因为几乎不可能对渔民所捕到的鱼收费。当一种物品有排他性但是没有竞争性时,可以说存在这种物品的自然垄断。例如,消防。要排除享用这种物品是很容易的:消防部门只要袖手旁观,让房子继续烧下去就成了。但是消防没有竞争性。消防队员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在等待火灾的发生,因此多保护一栋房屋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得到的保护。
集中供热产生双重的使用价值。一方面满足用热人的室温需求。一方面对环境产生影响。一个人(企业)的行为对他人福利的影响称为外部化。小煤炉、分散燃煤小锅炉污染环境。集中供热由于热电厂的排放标准优于燃油锅炉的排放标准所以是清洁能源。同时又优于其它清洁能源。这是因为热电联产可以通过热能的综合利用减少全社会的排放量。为全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容量。其外部性一个是负的、一个是正的。使用非清洁能源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单使他得到了他需要的室内温度,还使他和其他人一起必须接受被污染的环境。使用清洁能源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单使他得到了他需要的室内温度,还使他和其他人一起享受到清洁的环境。而清洁的环境是共有资源。另一方面集中供热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还为子孙后代保留了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它具备公共物品的一部分特征是准公共物品。
当然,对准公共物品的判断不象纯粹公共物品那样精确(如国防肯定是纯粹的公共物品),而是一个含糊的范畴。因而,确定某种东西为准公共物品时,主要指其在消费中有重要的公共性质的成份。消费者决定购买任何准公共物品,只是取决于他们对私人利益的感觉如何。对别人的对外部的积极的消极的影响,并不为人们所认识。消费热能过程中,很少有人关心能源枯竭和环境问题,否则:我国北方就不会有那么多冬季污染严重超标的城市了。所以,面对准公共物品,政府既应该考虑消费者的需要,更应该考虑其外部影响,即要发展它,又要控制它的外部影响。
由于准公共物品对外部产生影响的特点,决定了供热是一种特殊商品,除了应该具备一般商品“谁付钱,谁消费,付多少钱,消费多少”的特征外,消费者和政府都应对保护环境承担责任,使用清洁能源,投资于环境保护。
换句话说,清洁的环境这种物品的生产必须从税金中解决资金。
即使有一般商品“谁付钱,谁消费,付多少钱,消费多少”的特征,供热仍有一些其他特殊性。它不能象一般商品那样摆在柜台上由顾客挑选,是通过管道送到各家,但也不像水、电、煤气供应那样具有计量直观性和自用性。不同结构的建筑围护结构、朝向、层次存在差异,致使热能消耗不同。即使两个面积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房间,也可能由于相邻居住者的原因导致耗热量不同。当然这些特殊性并不能掩盖供热的商品属性。
同时准公共物品又是可以按照私人物品生产的。是可以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所以,热是准公共物品,是可以由市场经营的。同时供热又是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垄断经营的。因而热的经营,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又要坚持热宜于垄断经营的特殊性。垄断经营如果没有政府调节,垄断企业就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由于外部性的原因市场也可能失灵。因此政府要干预和调控。市场经营的产品,只能付费消费。但热作为北方居民生活必需品,它和粮食、住房、水等基本生活用品一样,与人的基本权利——生存权相联系。低收入人群会产生付费的困难,但又要获得这类必需品。我们强调热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主张可以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并不是主张放弃与热有关的一切社会政策。相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更要体现“三个代表”思想,保护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热改就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具体的说就是政府要为环境付费要为弱势群体买单。
三、国有供热企业的改制,私有经济成分进入供热市场这也是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实践告诉我们问题的关键在于出发点,在于国有供热资产的为什么转让。如果是为了让更多的社会资源更有效的配置到供热行业,为了促进供热行业的发展,那么就是正确的。如果是为了甩包袱,那么就是错误的。这就像现在大家都在抨击医疗制度的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的失败并不是由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定其失败才失败的。而是在政策一经制定就失败了。为什么?这是因为原有的医疗制度下并不是没有社会资源,原有的医疗制度下全社会每年有巨大的投入,只不过保障的范围不合理、体制运行效率低下、存在严重的浪费资源的现象。这些原有制度的缺陷、弊病大家都清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问题是:有关部门为了甩包袱,用一个私有化的方案来建立个人帐户,把看病的钱平均分配到每一个职工,然后把医疗单位推向市场。这个看似公平的私有化方案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提高效率。问题很简单:原有的医疗制度存在巨大的浪费。比如效率只有50%?我想这个评价许多人能够接受。那么已经被宣告失败的方案呢?一年当中有90%的人没有生病。结果90%的进入个人帐户的钱——注意这就是社会资源,没有进入医疗保健的范围——资源流失了。结果是可能1%(这里假设9%的人的个人帐户里的钱可以满足其医疗费用)的人的个人帐户的钱根本不足以支付其基本的医疗费用。这就是出现“大病返贫”现象的解释。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改革在制度设计的同时已经就注定要失败了。因为它没有使社会资源效益最大化,恰恰相反是使社会资源最小化了。追究起来问题出在他的出发点是想甩包袱。北京和其他城市也都发生过一些尴尬的事件。比如,一个国有的供热企业被当作包袱卖掉。然而私企看中的是燃煤改燃气之后的宝贵的土地资源。在一番各说各话之后包袱卖了。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当土地资源被开发之后,供热就成了鸡肋。政府不提价,企业就停热。提价等于国有资产转让的好处归土地开发商,而原来的包袱由热用户承担。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些案例使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热改不是让政府部门甩包袱,政府在供热上的投入非但不能减少,反而要增加。只不过投入的方式有了根本的变化。从补贴企业向补贴困难群体转变;从政府生产公共产品向政府购买公共产品转变;从养人办事向办事养人转变。
四、热计量也是一个被广为关注的问题,曾一度被当作解决收费难的钥匙。但是很快大家认识到,解决收费难的关键在于供热立法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热计量的作用就是节能。相比行为节能,系统和建筑物节能的潜力更大。在这个问题上,供热企业和业主是大有作为的。拟议中的民用建筑以楼栋装表计量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按面积计费的缺陷就在于由于:1、供热企业收入与系统热损失无关(按热量进,按面积出),所以就没有人关心系统热损失(特别是用户自有产权部分)。2、用热人的支出与建筑物热损失无关(建房的、买房的都不关心能耗)。所以一旦热计量,超过一定量的购销差就要企业自己消化。供热企业就不能不重视了。热计量并不是单纯的给供热企业带来指标上的压力。节能也给供热企业带来低成本扩张的空间。节能措施降低了用户对供热设施的占用。使得供热企业固定成本在发展中摊薄。另一方面楼栋计量使得业主可以得到建筑物节能的好处。可以促进建筑物的节能改造。而节能更使得全社会的污染排放降低,增加了社会经济发展空间。节能更为子孙后代保留了
宝贵的资源。总之,在解决了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和供热立法之后,以楼栋计量为切入点的热计量可以促进供热企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可以促进建筑物节能,能够保护环境,从而更高效率的配置供热资源。
总之回顾我们经历的热改过程,归纳我们研讨的理论问题。可以看出:
第一,对政府和市场进行合理的分工。这就是市场要在政府宏观调控条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从过去政府全面配置资源逐步转变为政府和市场共同配置资源,政府必须改变大包大揽的做法,逐步退出市场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领域。只要市场能够做得好的领域,政府就不要去干预;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或市场干不好的事情,政府必须介入。为此政府的直接作用必须逐步从经营性、盈利性的领域退出,从市场可以提供的,私营企业和家庭可以提供的各项领域退出;同时还要强化那些必须由政府管却没有管或没有管好的各项事业和建设领域,要强化社会领域的调控功能,比如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从而彻底解决好政府的“越位”和“缺位”问题,从根本上规范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第二,必须注重国有经济的管理。在国有经济的进退问题上必须谨慎,既要有利于市场的有效运转,又要考虑社会公众利益。这里特别要强调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我们可以把国有经济分为三种情况,并分别采取不同的进出策略。第一,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必须国有国营,不能市场化,其实国有企业的优势就在于弥补“市场失灵”。第二,对于垄断性的企业适合选择国有国控体制,比如供热等基础产业,某些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第三,对于竞争性领域要逐步退出,让市场来经营。 
第三,供热改革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市场原则与发展原则。市场原则是说,供热改革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我们必须从市场出发来考虑供热改革的定位。凡是市场能解决的要坚决由市场解决。对市场不能解决的(市场失效)政府要解决。发展的原则是说:发展经济是主要的目的。市场化是为了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更好更快地发展经济。市场化不能凌驾于发展之上,更不是甩包袱。为了市场化而市场化是毫无疑义的。热改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有更高效率的和谐社会。

(责任编辑:俯卧撑  )
下一篇:

大连今冬两小区供热实现分户热量表计量收费

上一篇:

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97110671@qq.com
 
0相关评论